|
古玩收藏爱好者欧阳仁凯收藏多年的“开元通宝”铜钱。此枚铜钱为“直元”。此枚铜钱背面的“桂”字郴州新闻网5月15日讯(记者 许成君) 5月15日,古玩收藏爱好者欧阳仁凯拿出自己收藏多年的“桂”字铜钱,为记者讲述了它的历史文化及背后的故事。欧阳仁凯,系北湖区大塘乡镇政府工作人员,小学三年级发现奶奶家有许多“毽子钱”(即铜钱),觉得非常有趣便开始收藏,这个爱好一持延续至今。欧阳仁凯不仅喜欢收藏铜钱、银元,也喜欢收藏各类古玩,包括日军发动侵华战争、国民党抗战期的作战指挥图等。“桂”字铜钱正是他收藏的铜钱的一种。此铜钱正面印有“开元通宝”四字,背面印有“桂”字,即产地桂阳。欧阳仁凯介绍,自唐代开始,桂阳监“掌二十八铜矿以钱”。 全国铸造炉99座,桂阳郡立5座, 每年铸币五万贯,铸造地点一般认为主要在当时的桂阳郡郡治所在地(即今郴州城区范围内)。“桂”铜钱,属于“会昌开元”的一种,始于唐代会昌年间。唐初期广西桂林铸造“开元通宝”,但背面不纪地名。唐德宗贞元二十年(804年),朝廷于平阳县置桂阳监,始铸铜钱。唐武宗会昌年间,桂阳铸造的“开元通宝”开始背面加“桂”字,铸造时间持续百余年,版本繁多,前期铸造精美厚重、字迹规整,晚期轻薄、字迹粗劣,钱币质量随着当时唐王朝国力的兴衰而变化。“开元通宝”铜钱为“左钩元”(来源网络)这枚“开元通宝”铜钱有什么独特之处呢?欧阳凯指着这枚铜钱介绍,它的特别之处在这个“元”字,第二横不带钩,称为“直元”。当时“开元通宝”“桂”字铜钱,当时铸造出来时是带左钩(如图)或少量右钩。现如今,坐落于桂阳宝山顶的世界上最大的铜钱币,就是属于左钩“元”字。而之所以开元通宝背“桂”铜钱会出现多个版本,欧阳仁凯猜测,可能是因为铸造的钱炉、年份不同导致的差异,因为一般同一模版会在使用一段时期后因为磨损要进行更换,而像这枚“直元”版本的铜钱比较稀少。长沙市金满地出土的马楚政权时期的铅质“开元通宝”“桂”字铜钱(来源网络)欧阳仁凯说,八九十年代,长沙市金满地出土了一批马楚政权时期的铅质“开元通宝”桂”字铜钱,此铜钱正面印有“开元通宝”四字,背面同样标有地“桂”, 但实际上是潭州炉(长沙)铸造。这说明桂阳铸造“桂”字“铜钱, 在当时湖南地区流通广,数量多,影响大,以致五代时期潭州(长沙)开铸铅钱,样式也模仿“开元通宝”“桂”字钱。千百年过去了,现在存世的“开元通宝”背面为“桂”字的铜钱已经很少了。记者了解到,此类“桂”字铜钱欧阳仁凯最多时收藏有16枚,后转让给其他收藏爱好者13枚,自己手上持1枚外,另外两枚摆放在桂阳县档案局陈列馆进行展览。 |
|